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公布
2024-06-2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6月25日,经省招委会议审议批准,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安徽省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

安徽省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

ah2024062501.jpg

安徽省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统考批次专业课录取控制分数线

ah2024062502.jpg

考生可通过安徽教育网(jyt.ah.gov.cn)、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官方网站(www.ahzsks.cn)或微信公众号(ahsjyzsksy)、皖事通APP查询自己的成绩。6月26日起,考生可登录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打印考生成绩通知单。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是2007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参加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12万平米。现有图书48万册、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心、学生公寓、生活服务中心、行政办公楼及相关配套设施齐全。学院位于蚌埠市北郊,交通便利,距合肥、南京只有2小时车程,蚌埠南站高铁至上海、北京2个多小时、合肥、南京40分钟达到。校园处于千亩梨园之中,小溪环绕、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安全温馨、是读书求学的理想场所。现设立医学系、财经系、旅游与公共服务系、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系、传媒艺术系和基础部(思政部)等六个教学系部,共有32个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创建了24个特色专业: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工程造价、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管理、高速铁路客运乘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空中乘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旅游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软件技术、建筑消防技术、广告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漫制作技术等专业。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主题,坚持校企深度合作,全面实施“1+x”职业资格证书教学课程深度融合,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连续举办了八届职业技能大赛,创建以赛促教“教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旅游系3名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英语大赛获得一等奖1人、二等奖2名,参加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的好成绩,荣获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和“全省大学生运动会标杆第一名”的荣誉称号。学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了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附属怀远荆塗医院和附属蚌埠口腔医院;先后与蚌埠医学院、蚌埠医学院第二附附属医院、蚌埠第八人民医院、蚌埠口腔医院、固镇县人民医院,合肥卓越义齿科技发展公司、合肥一凡义齿科技发展公司、上海豪生酒店、阳澄湖假日度假酒店、安徽世纪金原酒店、汇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无锡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慧科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泰盈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北海天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6家单位签订了实习就业协议,成立了“慧科学院”、“ 泰盈电商学院”、“海天学院”等校内实训基地。学院每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就业满意度达88.68%。发展中的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全体师生员工正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为创建社会满意、皖北高等职业教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努力奋斗!热诚欢迎广大青年学子报考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 铜陵学院铜陵市铜官区
    学校简介铜陵学院是一所财经特色鲜明,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文、理、艺、法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前身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2000年合并安徽省冶金工业学校和铜陵师范学校,2002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学校是安徽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5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9月获批安徽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4月,“铜陵学院大学生创客空间”成功入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名单,成为安徽省唯一依托高校运营的国家级众创空间。 学校坐落于皖江新兴工贸港口城市、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的铜陵市。现有翠湖、育秀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310亩,各类校舍面积452003.2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71.78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63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会计学、创业学基础),3个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2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一流专业、1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编辑出版学术刊物《铜陵学院学报》。现有专任教师919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3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88人,外聘教师227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1335人,成人教育在籍生768人。 积极探索应用型高校办学之路,深入推进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改革。学校率先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2008年,发起创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行知联盟),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受到了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的批示,《光明日报》等国家媒体评价“为新建院校谋求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深入推进“三进入三延伸”(企业进校园、企业家进课堂、科技攻关项目进学校;实验室延伸到企业、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教师培养延伸到社会)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作开设了华为、蓝盾、中鼎、金纬、招商信诺、速度中国、青鸟储备等特色冠名班,泰富、新能等创新创业特色班。建有GE Fanuc自动化集成、罗克韦尔DCS集散控制、博世力士乐气液电、用友新道仿真企业虚拟商业社会等一批实验实训中心,建成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4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与韩国又松大学联合开展了“2+2”合作办学。 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努力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设“四个中心”(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政府决策咨询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四个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教学基地、研究基地)。建立了大数据产业学院,拥有“工程液压机器人”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17个科研机构,建成“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高校智库、“面向铜基新材料产业的光电检测与智能装备”省级科研团队,初步形成了校地、校企、校校互利共赢、共生共育、共同发展的局面。 始终坚持文化育人,大力培育和弘扬以沈浩精神为内核、以铜文化为特征的校园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明德尚能、博学日新”校训,坚持把沈浩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建成了“沈浩之家”学生党员发展服务中心和“沈浩精神传承网”,进一步夯实沈浩精神传承基地建设。2021年,学校获批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办学声誉不断扩大,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招生分数线连续多年稳居安徽省同类院校前列,2021年,学校文、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超出安徽省控线32分、52分。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学生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上获奖,在2015年“英国国际微电脑鼠大赛”中荣获冠军;仅在2021年各类学科和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844项、其中国家级奖项85项。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202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3.14%,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均在96%以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学习强国》等知名媒体多次报道我校办学成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走内涵建设、开放办学、合作育人、特色发展办学道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统筹推进“十四五”发展规划,服务支撑“三地一区”建设。紧扣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契机,积极发展新经管、新工科、新文科专业,继续巩固和彰显财经教育优势,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 学校简介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诗歌之城——安徽省马鞍山市。学院前身为马鞍山联合大学,创办于1984年。2008年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独立设置更名为“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12月,学院与安徽马鞍山技师学院整合;2015年5月,马鞍山市卫生学校并入;2019年4月,马鞍山网络大学(安徽省广播电视大学马鞍山分校)并入。2021年12月,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获批认定为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十三五”以来,学院坚持“地方性、技能型、特色化、高水平”定位,充分发挥“四校”资源整合优势,推进资源共享、专业共建、质量同升,已构建起以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职业培训与学历继续教育并举推进的办学格局,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先后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YB)优秀培训单位、安徽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现为国家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学校。现占地面积39.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6万平方米,教学及实验实训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设电子信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经济贸易、管理工程、应用外语、医学护理7个专业教学系和基础部(思政部)、网教部(电大)2个教学部。高职专业42个、中职专业34个。教职工430余人,正、副高职称教师130余人,省级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专业课“双师”素质教师占比82.2%。中高职在校生10000余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5500余人,年均完成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10000余人次。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所有专业均开展有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与以本市为主的长三角地区15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重点专业已构建“三引三出”“校企八共”“大师团队引领”“实境实品”“淡学旺工”“三段递进”等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获批认定为国家级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的晓庄电商学院和合作企业马鞍山市十七冶医院、安徽华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批认定为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示范实训中心)达11家。高度重视技能大赛。积极对接世赛国赛省赛标准,深化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十三五”以来,师生获技能竞赛国奖32项、省奖334项,学生在“烹饪”“平面设计”“增材制造”“CAD机械设计”“3D数字游戏艺术”等赛项中获全省第一名,其中电子信息系王梓璇同学进入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教师陈娟被聘为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增材制造赛项裁判长和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增材制造赛项中国专家组组长。广泛开展职业培训与创新创业教育。认真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聚焦省市重点、支柱和战新产业领域,面向在校学生、企业新录用员工、新生代农民工、退捕渔民、退役军人等各类人群,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及技能鉴定(技能等级认定)。发挥省创业学院和市创业指导大师工作室作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了“一套课程体系、三项教育载体、一体项目孵化”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十三五”累计完成职业培训18048人次,技能鉴定24984人次,创业培训7116人次。师生获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奖项52项,其中获2016年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国赛二等奖、2020年首届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21年省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佳绩。高度重视招生就业工作。分类招考(职教高考)、普通高考、五年一贯制、“3+2”、高职扩招、联合办学等多种招生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成才通道。发挥市职业指导大师工作室作用,构建起“本地主体、省内补充、长三角辐射”的就业工作网络,优先举办本地企业招聘会,大力鼓励毕业生本地就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其中高职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超过31%。积极推进开放合作办学。与马鞍山工业学校、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铜陵理工学校开展稳定的“3+2”联合培养,与马鞍山理工学校合作开展长学制人才培养,与马鞍山市三县三区其他职业院校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与南大、北师大等高校合作分别设立现代远程教育马鞍山学习中心,多次获合作高校“现代远程教育优秀学习中心”。与德国职校合作开办数控专业“中德合作班”;与韩国东义大学、韩国昌原文星大学、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以及我国的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台湾修平科技大学等高校分别签订了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学生研学等方面的合作协议。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视察,作出把马鞍山打造成长三角“白菜心”的重要指示,饱含着对马鞍山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全市人民倍感振奋、欢欣鼓舞。中国共产党马鞍山市第十次党代会和《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均明确支持学院“创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十四五”期间,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深化改革创新,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努力创建“职业本科院校”,着力打造实现多层次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代职业高等院校,为马鞍山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全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建设新局面,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学校简介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安徽师范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独立颁发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独立办学以来,学院坚持“学校为学生而办,学生为学习而来”的办学理念,发挥独立学院的体制机制活力,秉承安徽师范大学“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优良传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厚德、开物、自强”为院训,倡导“诚信、勤奋、团结、博爱”的价值观,以学生的“生命、生活、生涯”教育为内容,以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为目标,着力培养“明明德、厚基础、强技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形成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办学特色。学院现有本科招生专业44个,涵盖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信息工程类、金融财经类、语言艺术类、现代服务类、设计传播类、工商管理类”六大专业群。建有2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教学团队。现设有电子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经济系、管理系、人文与传播系等10个系,并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实验中心、图书馆。现有在校生8803人,专兼任教师509人,其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185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62人。独立办学17年来,学院以高水平的师资、规范的教学、严格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和多彩的校园文化,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近三年各专业录取线均超本科二批次线20分以上;2020年新生报到率达97%,位居全省独立学院榜首;学生考研录取率连续五年超过10%;大力推进各专业“1+N”竞赛模式,共获得校级以上各级各类奖项922项,其中由省教育厅认定的国家级(A类)赛事奖项52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3%左右,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或在全国各地建功立业,或在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深造。在艾瑞深、武书连分别公布的大学排行榜中,我院综合实力近几年一直位居全省独立学院前列。在2019年艾瑞深校友会公布的师范类排行榜中,我院居全国师范类独立学院排名第八。奋斗所到处,青春恰自来。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时间点上,年轻的皖江学院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2020年3月,安徽师范大学与芜湖市政府正式签订转设框架协议,皖江学院的转设之途正式启航。目前,按照教育部关于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意见和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安徽师范大学与省教育厅正积极推进学院转设工作。相信转设成功后,学院将紧紧抓住全新的发展机遇,全面强化内涵建设,精心构建学子成长平台,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博士授权单位、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现占地总面积1269.68亩,有少荃湖、梅山路、史河路、六安路四个校区。图书馆藏书207.16万册,古籍部珍藏古籍线装书3.3万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药资源中心腊叶标本室储藏了15万余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是全国医药院校珍藏标本最丰富的标本室。新安医学文化中心是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446人(其中博士、硕士3037人),有16个二级院部(含3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447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961人。有国医大师2人,岐黄学者1人,全国名中医2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皖江学者1人,青年皖江学者1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教师5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6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2人,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6人、后备人选13人,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11人,安徽省领军人才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90人,硕士生导师725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个。有来自国内外的64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客座教授。2020年新增省“115”产业创新团队8个。学校现有27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安徽省Ⅱ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Ⅲ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12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0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一等奖13项。学校注重彰显办学特色,设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基金和赢卓奖学金,开展“百人获奖、千人参与、万人受益”的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意及创业”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近三年,共有千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和奖励400余项,其中国家级赛事获奖129项(含国家级A类赛事一等奖4项)。学校重视实践育人,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学校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4%以上。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强校战略,近5年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近20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近200项,2017年学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2020连续两年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突破,主持承担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2016年以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7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800余篇,其中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现有1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7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另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共建有18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学校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黄山、亳州、六安等15个市县人民政府及一大批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有5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学校紧跟地方建设需求,围绕以中医药为主的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多层次、多方位、多模式的全面合作,开展科技攻关、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等方面合作,并制定相关政府中药材发展规划。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科技产业战略联盟,获“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等称号和荣誉。2016年以来,为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10余项;承担了200余项校企合作课题,年均横向合作科研经费超1000万元,与企业共建科技合作平台15个;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参与推进“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指导亳州、六安、黄山、池州、宣城、滁州、安庆、阜阳等地区药农中药材种植,受益人群上万人。实现学校优势学科与地方产业布局的有效对接,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力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希腊、马来西亚、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校攻读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以及参加中短期培训。学校注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第一附属医院是全省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是全国首家也是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针灸专科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是国家第三批重点建设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医堂是一所以纯中医方式为主要医疗手段的医疗单位。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办学层次齐全,中医药特色鲜明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文化塑校、依法治校、开放荣校”六大战略,着力培育“精诚是新”中医药人才,构筑安徽中医药协同创新高地,引领安徽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建成国内有实力、省内高水平、行业有影响的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服务人民大众健康做出更大贡献。(以上数据截至2021年10月)校址:合肥市龙子湖路350号(少荃湖校区),邮编:230012合肥市梅 山 路103号(梅山路校区),邮编:230038合肥市史 河 路 45号(史河路校区),邮编:230031合肥市寿 春 路300号(六安路校区),邮编:230061电话:0551-68129004/68129026传真:0551-68129028 网址:http://www.ahtcm.edu.cn/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
0.2005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