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四川:2024年十二种高考录取查询渠道
2024-07-0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信息“十公开”“阳光工程”等要求,切实加大招生录取信息公开力度,确保招生录取公平公正,省教育考试院向社会公布了2024年十二种高考录取信息查询渠道,方便广大考生与家长及时查询有关录取政策、录取结果等信息。

届时,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获取高考录取信息:

1.四川省教育厅官方网站:http://edu.sc.gov.cn;

2.四川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四川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号;

3.四川省教育厅官方微博:“四川教育发布”新浪微博;

4.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http://www.sceea.cn;

5.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官方微信:“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微信公众号;

6.四川省招生考试指导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sceeic.cn;

7.天府通办APP;

8.四川电信IPTV;

9.省高校招生录取场信访工作站;

10.各市(州)、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

11.省高校招生录取场查询电话:

028-89130400

028-89130433

028-89130247

028-89130465

028-89130440

028-89130414

查询时间为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

12.高考录取24小时智能语音服务热线:028-88612678。

省教育考试院郑重声明,除以上十二种渠道外,省教育考试院未授权或委托任何机构、个人发布、查询招生录取信息,更不允许任何机构和个人收取与招生录取挂钩的费用。同时,在此特别提醒,在招生录取期间,一些不法分子或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等待录取信息的急切心理,谎称掌握高校“内部指标”、声称通过关系可以实现“低分高录”等诱骗考生和家长,从事招生诈骗活动。广大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勿信“包录”承诺,明辨诈骗伎俩,不给招生诈骗可乘之机,共同维护招生录取公平公正!

此外,考生和家长发现招生录取违规违纪行为,可拨打监督举报电话:028-89130091。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教发函[2004]21号),是由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国腾实业集团合作创办,采用新模式新机制举办的以本科层次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创建于2001年,现有7个学院,68个专业,在校学生17000余名。学校现有成都校区和什邡校区两个校区,占地1400亩,其中,成都校区位于IT、电子类企业云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市高新西区,什邡校区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什邡市。 指导思想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愿景、使命、价值观愿景: 育一流人才,建百年名校。使命: 办人民满意、社会认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科技大学;为学生提供多元教育服务,为其成人、成才和终生自主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厚基础、重实践、会创新、能成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领军人才。 价值观: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长远发展为重”的办学宗旨。 坚持“团结、敬业、创新、超越”的科成精神。 办学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开展专科教育,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发展定位:以工学和管理学为主,以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类专业为核心,理、工、经、管、文、艺术、体育、设计和航空等多学科门类专业交叉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有系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科技人才和技术领军人才。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成都,辐射全国,服务社会及国民经济建设。 办学理念秉承“厚德笃学、求实创新”的院训精神,坚持“一个宗旨,三个面向,四类专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长远发展为重”的办学宗旨;坚持办学“面向行业,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坚持在传承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优势的基础上,办好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类核心专业,经济管理与人文类专业,游戏、动画、艺术设计与体育类专业和航空航天类专业。在办学中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和管理创新,实施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办学成绩学校荣誉:自创建以来,学校先后荣获“四川省人才开发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四川省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集体”、“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四川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综合奖”、“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综合奖”、“全国民办高校党建特色项目建设基地”等多种荣誉。专业及课程建设:● 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五门:《集成电路原理》、《大学英语》、《C#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电子商务》。 ● 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4个: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四川省特色专业1个: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5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网络工程。● 四川省民办高校特色(骨干)专业2个: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实验室建设:学校现有8个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57类124间各类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13387平方米。8个实验教学中心分别是:电子信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应用电子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图形艺术实验教学中心(省级)、航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文理实验教学中心、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其中电子信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应用电子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和图形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教改教研:学校现有教育部教改立项2项、四川省教改项目11项、院级教改项目317项;四川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3项,四川省教育厅科技项目93项,成都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3项;国腾创业投资基金项目92项。近年来,学校教师发表中文核心期刊文章240篇,SCI26篇、EI47篇,获得专利66项。 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先后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微软课程最佳改革奖”等多种荣誉。学校高教研究所被表彰为“四川省优秀高教研究机构”。 教材建设:近年来,全院教师共主编各级、各类教材90部、讲义18部,出版的教材中“十二五”规划教材19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3部,21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计算机和信息类规划教材10部,高等教育出版社规划教材4部,21世纪高等院校云计算和大数据人才培养规划教材2部。其中,云计算科学与技术系编写的教材《云存储系统——Swift的原理、架构及实践》,填补了国内本领域教材的空白。师资队伍:学校已建立了电子科技大学现职教师、优秀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三结合的师资队伍。学校多名教师荣获“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四川省民办高校教学名师”、“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还有多名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中获奖。同时,为了使我院学生充分享受优质师资资源,学校全面推进“名师工程”建设,一方面打造一支由专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名师,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聘请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专家及众多知名专家和教授为我院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课堂教学:学校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教师的讲课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常年开展“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大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大赛”、“怎样上好第一堂课”等多项教学活动。合作办学:学校广泛开展合作办学,大力推进对外交流。全院有各类学生实习基地52个,各类合作企业135家;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多所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有一百余名学生赴国外和境外进行交流学习。校园文化:学校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一体两翼”(育才工程,百叶计划和科成计划)为核心,以“一系一赛”(一个系一个科技竞赛)、“一系一品”(一个系一个品牌活动)和“三个中心”(学生文化艺术中心、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和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载体,积极创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力营造“勤学、乐学、自律、诚信”的良好学风和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全力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现有80多个学生社团、协会,自办有《团学视窗》和有线电台(fly radio),打造了百叶讲坛、音乐秀、辩论赛等品牌活动。学校先后获得“成都市共青团工作二等奖”、“成都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集体”、“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排舞大赛一等奖”等多种荣誉。人才培养:近年来,学校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先后获得“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四川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四川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信息应用技术大赛”、“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等多个一等奖。此外,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还荣获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一等奖以及四川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众多奖项。同时,学生中还涌现出“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北京奥运会引导员”、共青团成都市“创业之星”等多名优秀人物。学校自创建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6万多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学生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分布在计算机、微电子、电子信息、通讯、金融、图形艺术、航空服务、文化等行业,遍布美、英、 德、澳、日、新等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李维佳,“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和“全国五一巾帼奖”获得者毕楠、黄婷、张秋奕,抗震救灾英雄魏来,2019年中国福布斯U30获得者小池集团CEO周凯学,腾讯安全平台部总监、腾讯T4安全专家胡珀,美团集团信息安全中心高级安全工程师李中文等优秀校友。 为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通过推进和落实发展规划,全面充实办学条件,继续强化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重点突出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队伍建设和特色发展,全力抓好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科技大学,为实现“育一流人才,建百年名校”的目标不断奋进。返回首页关闭页面友情链接:电子科技大学国腾集团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微软中国四川省教育厅香港城市大学中国学术会议在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新闻网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百叶路1号邮编:611731 © 2012-2022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版权所有 非经营性网站备案编号:蜀ICP备05000142号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096号
  • 学校简介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创立于1956年,因水而起,依堰而兴。建校以来,学院在水利部的亲切关怀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恪守“禹脉传承,厚德励志”校训,牢记建校使命,坚持为国育才,培养了以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兴奎教授等为代表的近七万名技术骨干和管理中坚力量,为我国,特别是四川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现有占地854.3亩,建有羊马、都江堰、清江和双合四个校区,建筑面积26万余平方米,藏书量73余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资产总值近8亿元,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11000余人,开办专业涵盖水利、水电、水产、建筑、测绘、地质、资源环境等行业,其中,省级精品专业1个、省级示范性专业5个、水利部示范专业8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学院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参加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4项,是全国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四川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学院专任教师中有副高级以上职称170人,其中,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四川省青年学术带头人、全国水利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全国水利职教名师、全国水利职教新星、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8人。在六十余年办学历程中,学院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五十年代,自力更生建校舍;六十年代,坚守工地一线育人才;七十年代,师生齐心建设“黑龙滩水库”,发展校办工厂;八十年代,创建国家级重点中专;九十年代,自建教学科研电站、勘测设计院、工程建设监理公司。2008年“5.12”汶川地震学院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学院走过了震后最为艰难的岁月。2011年,学院羊马新校区全面落成并举行开学典礼,标志着灾后重建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学院自2003年起连续多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先后获得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国水利系统模范职工之家、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直机关共产党员示范集体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学院全面建成全国水利行业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四川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荣膺全国水利文明单位、四川省文明校园和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和全国工人先锋号,兴蜀党支部成功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并成功创建全国水利优质高职院校和四川省优质高职院校,办学实力一跃进入全国水利职业院校和四川省职业院校先进行列。学院水利职业教育特色突出,产学研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学院建设了集3×1250KW教学科研水力发电厂、水工机械制造实习工厂、勘测设计院、工程建设监理公司于一体的实训校区。实训校区产学结合,在提供1000余名学生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同时,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数千万元,技术服务延伸至中亚、东南亚以及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内高职高专院校中独具特色。近年来,学院实施“开放办学”,先后与英国斯旺西大学、美国凯泽大学、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坦桑尼亚水利学院等境外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学院突出产教融合的主线,先后组建了四川水利职教集团、四川水利职教大校园和四川水利人才教育基地,以都江堰老校区毗邻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地域优势新组建李冰继续教育学院服务继续教育和行业在职培训,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国际电工学院”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并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建筑工程集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国铁路建设集团、武警水电部队和西部十省区水利、电力、勘察测绘行业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站在新的起点,作为四川水利职业教育的领头羊,学院将不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改革创新、巩固成果、转型发展、提升质量”的工作方针,笃定“敬水修身、博学兼善”办学理念,坚持“依托水利、服务社会、立足四川、走向世界”办学定位,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做精内涵发展,做实校企合作,做足教育培训,做强职教品牌,做大社会服务,努力建设行业领先、国内一流高职院校,不断续写四川水利水电行业“人才摇篮”新的辉煌,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办学理念“敬水修身、博学兼善”办学定位“依托水利、服务社会、立足四川、走向世界”校训“禹脉传承、厚德励志”人才培养模式“亦厂亦校、师徒传承、能力递进、进阶入岗”校风“崇尚科学、教学相长”教风“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学风“勤思乐学、躬身实践”
  • 学校简介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46年,发轫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东北大学。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至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在川北有识之士倡议及川北三十六县十盐场支持下,依托东北大学的川籍师生在三台原校址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私立川北农工学院与著名墨学专家伍非百先生创立的西山书院共同组建私立川北大学。1950年学校迁至南充市,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组建公立川北大学。1952年学校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等高校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学校一分为二,部分迁往成都,留在南充的部分更名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升格为南充师范学院,1964年历史系又从成都整体迁回南充,1989年恢复“四川师范学院”校名,2003年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积淀形成了“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训。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立教报国、育才造士,矢志不渝为民族复兴和地方建设服务;始终坚持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矢志不渝为基层教育和基础教育服务;始终坚持从严治校、严谨治学、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矢志不渝传承和弘扬学校的办学精神;始终坚持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争创一流,矢志不渝擘画和推进学校的强校事业,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步,办学实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成功入选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首批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是四川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确定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和四川省重要的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基地、在职教师培训基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基地,是全省首个被授牌“四川省优秀大学生选调基地”的省属高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的综合性大学,被誉为“读书的好地方、选才的好去处”。学校学科优势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现有82个本科专业,有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生态学、天文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史、数学等学科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生态学与生态治理学科领域、政治学与社会治理学科群入选四川省一流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四川省属高校中唯一入选的全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入选“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学校是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教育研发应用中心共建单位,2项科研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太空探索10项重大进展”。学校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个,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南充市重点实验室6个;拥有省级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3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4个。建有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中心西南分中心、国家林业局竹资源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熊猫主食竹保育示范基地;建有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等3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巴基斯坦研究中心、落下闳研究中心等其它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有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四川省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川北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及川东北航空模型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拥有四川省组织修复材料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大学科技园和朱德研究中心、生态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院、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等科技转化与社会服务科研机构。学校名师荟萃,师资力量雄厚。著名墨学专家伍非百,著名古代文学专家郑临川、周虚白、傅平骧,史学专家吴景贤、赵吕甫、龙显昭,哲学专家李耀仙,遗传学专家汤泽生,国际公认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胡锦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发展积淀了浓厚的学术底蕴。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6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900余人。获评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各级各类优秀人才荣誉称号的有120人次;有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5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口碑好。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30000余人。学校承担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400余项、省级850余项: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6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89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70余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40余万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科研成果丰硕,服务国家战略及地方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100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5-11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编年与综合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国家级项目180项,省部级项目311项;承接了包括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成兰铁路、兰渝铁路等生态环境评估项目在内的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相关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191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88篇,SSCI收录论文24篇,CSSCI、CSCD来源期刊论文714篇;出版学术专著266部。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奖、科技成果转化奖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8项;国家发明专利65项,实用新型专利137项。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广泛。先后与南充、德阳、泸州、遂宁、巴中等地方政府签署校地合作协议。与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与日本千叶大学(Chiba University)、英国桑德兰大学(University of Sunderland)、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Oklahoma)、台湾师范大学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并开展各类层次、不同国别的学术科研交流、教师互派访学、学生交流等项目;在巴中、德阳、营山、南充等地组建附属中学,牵头成立了成渝地区小学教育联盟,与成都市实验小学等14所四川省名优小学共建小学全科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与地方政府共建西华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卧龙、蜂桶寨、唐家河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签署合作协议。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搭建技术研发平台,多次牵头承担了国家林业局大熊猫全国调查研究项目;与地方政府就基层治理、川陕苏区党史研究与宣传、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地方立法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投资建设了唯一一所由高校参与建设的50BiN中国节点望远镜,建立了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天文学研究机构的科研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形成了对外交流合作的良好局面。学校环境优美,教学基础设施完善。学校建有行署、华凤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绿化面积70余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1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是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有纸质图书300余万册,电子图书40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75个,珍藏古籍5600余种、74000余册,图书馆向社会免费开放阅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治蜀兴川生动实践,大力实施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1359”战略,为建成教师教育特色更加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打下坚实基础,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助推四川教育“鼎兴之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成教育强国作出积极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广安市广安区
    学校简介小平故里第一高等学府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第一所“部省市共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教育部、四川省、广安市共建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于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乡、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广安。目前,学校共有滨江、前锋、奎阁、岳池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700多亩,总建筑面积45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06亿余元;设有智能制造与汽车工程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开设有42个高职专业,有全日制大专在校生17000余人;现有“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林强、德国石荷州前教育及文化部部长克鲁科博士、著名青年画家林茂先生等高级顾问、特聘教授领衔的专兼职师资队伍710余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7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90人。学校先后建设成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高校、四川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验实训基地4个(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教育部骨干专业2个(语文教育、会计)、教育部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产教融合型汽车服务生产性实训基地)、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机电一体化技术)、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建筑工业化构配件生产性实训基地)、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工程测量技术、旅游管理)、省级示范专业3个(学前教育、建筑工程技术、旅游管理)、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学前教育专业群)。学校长期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一核三维五元的校园文化建设”等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技能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各类技能竞赛获奖310余项。学校毕业生一直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与欢迎,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社会满意度达96%以上。据第三方调研机构对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显示,学校毕业生就业在“专业相关度、母校满意度和稳定率”等均高出全国同类高校平均水平。学校荣获四川省教育厅授予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五万余名各类技术人才和行业骨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思源、追寻、致远”,学校将秉承“艰苦创业、感恩奋进”的精神,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成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和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学校。 咨询电话:0826-2256168,2256160(兼传真)滨江校区: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滨江东路98号奎阁校区:四川省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老关庙路东段1号邮政编码:638000 学校官方微博 学校官方微信 学校招生网 学校官网:http://www.gavtc.cn 学校招生网:http://zs.gavtc.cn
  • 学校简介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简称“中飞院”,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民用航空局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中国民用航空局与四川省共建高校。学院作为中国民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力高校,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全球民航职业飞行员培养规模最大、能力最强、水平最高,享誉国内、在世界民航有着较高影响力的高等学府。中国民航70%以上的飞行员、80%以上的机长毕业于此,被称为“中国民航飞行员的摇篮”。 历史沿革 中飞院源于人民军队,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1956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成立,由毛泽东主席任命军政领导,肩负为国家培养合格民航飞行人才的特殊使命,伴随着新中国民航事业的起步而创建。学院几易校名,1956年5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在空军支持下建立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学校,同年9月22日,经国防部批准,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1963年10月25日,按中央军委指示,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高级航空学校,并报国务院批准列入高等学校名单;1971年5月19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再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1980年8月7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专科学校;1987年12月15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学校,并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办学资源 学院本部位于成都平原腹地的四川省广汉市,毗邻成都市青白江区,校区地跨川、豫两省五市七个校区,占地面积19000余亩。学院在四川新津、广汉、绵阳、遂宁和河南洛阳建有5个飞行训练分院,在自贡、梧州、哈尔滨建有合作飞行训练基地,管理运行5个通用及运输航空机场,拥有奖状CJ1/M2(Cessna525)、新舟600(MA600)、西门诺尔 (Piper PA44-180)、赛斯纳172(Cessna172R/S)、西锐20(Cirrus SR20)、钻石42(DA42NG)、钻石20(DA20-C1)、阿古斯塔(AW109sp)、罗滨逊66(Robinson R66)、罗滨逊44(Robinson R44)等机型共计21种型号400余架初、中、高级教练机,以及空客、波音等40台全飞行模拟机、固定模拟机和练习器,各型航空发动机500多台。 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超过150万册、电子图书超过580万册、数据库52个,建立了6个以飞行训练、航空安全为主题的民航特色数据库,与中国商飞共建了国产商用飞机特藏室。学院建有世界一流的航空发动机维修培训中心,拥有教学用现役大型涡扇发动机10台,涵盖全球运输航空机队的主流配型发动机,是全球最大的LEAP系列发动机培训中心,是CFM全球四大培训中心之一。学院拥有国内最大、实力最强的通用航空维修基地辅助教学科研,是世界主流通航飞机制造商的授权维修中心,覆盖整机修理、发动机翻修和航空器部附件修理三大领域。学院设有中国民航局授权的民用航空器驾驶员执照理论考试点、飞行员语言等级测试考试点、民航管制员英语测试中心、航空器维修执照培训考试中心、飞行签派员培训中心、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并为中国民航建标、立法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 2018年,学院天府校区获得中国民航局和四川省政府批复建设,校区位于成都东部新区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绛溪南片区,距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约5公里,总投资约100亿元,占地1606亩。校区按满足2030年在校生2.5万人需求设计,预计202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学科专业 学院立足民航、坚持特色发展,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文、管、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14个二级学院、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本专科专业,覆盖了民航所有专业领域。其中,飞行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交通运输、飞行器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6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已顺利结题2项。 学院有3个四川省优势特色一级学科,23门省级一流课程,共获得四川省重点学科1个,优势学科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建设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部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项目5项。2020年9月被列入“四川省级高水平大学”名单。 2018年,教育部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审核评估,充分肯定了学院取得的办学成绩,并对学院飞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7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00余人,具有正高级飞行员、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的教师600余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以上。他们当中有中组部“特聘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民航功勋飞行员、民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民航首届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国际民航组织专家组成员、民航特聘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授,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飞行技术、空中交通管理、航空工程等民航特有专业高水平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6万余人,其中飞行技术专业学生1.2万人。历经60多年的建设发展,累计培养了近20万名各类民航专业人才,有5000多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专业领域引领民航业安全发展的管理人才和英雄校友。他们有勇斗歹徒、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反劫机英雄杨继海、王仪轩、张远生、阎文华;感动中国的英雄机长倪介祥;飞越科索沃战火的英雄机长刘晋平;国产大飞机ARJ21、C919、AG600首席试飞机组;川航“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员等等。 学院近九成毕业生进入民航系统。2021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接近90%,其中飞行技术专业就业率达到100%,交通运输、航空工程等大类专业的就业率趋近90%。2021年,学院录取最低分超过当地一批次线的省份有20个,民航特色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基本为100%。 经过60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运输航空飞行员培养体系,并深度参与民航法规和标准制定,系统构建了完整的民航飞行训练标准,实现了从飞行学生到航线运输机驾驶员的无缝衔接,是联合国重点推广的“多人制机组驾驶员执照课程(MPL, Multi-Crew Pilot License)”试点单位。学院以优异的飞行训练安全业绩荣获中国民航“飞行训练安全五星奖”,创造并保持了全球通航安全最高纪录。2020年飞行训练量达27万飞行小时。学院全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民航监察员培训学院,为中国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2020年9月10日,民航局局长冯正霖为民航监察员培训学院授牌。学院助力中国民机产业发展,与中国商飞共建有“大飞机学院”和“民机飞行技术与运行联合实验室”,在飞行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机型性能优化、市场竞争研究等领域深度合作。科技创新学院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支撑,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跃上新台阶,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实现新突破,成果转化应用迈出新步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科研资源体系,涵盖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飞机防火与救援、智慧民航、通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机务维修等领域。按照省部级、学院级分类,建设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获得省部级认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校企联合实验室2个;获得民航“四型科研院所”(基础技术研究型、应用技术开发型、技术政策暨服务智库型)、“五大基地”(基础技术研究基地、创新人才发展基地);参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6个;评审认定学院重点实验室3类13个;按照标准评审研究中心12个、研究所24个,逐步培养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科研团队;拥有‘航空器防火救援院士工作站’;获批“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德阳)协同创新与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初步完成学院科技创新平台立体布局。 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和软科学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和技术改进奖励300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1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300多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成果 1100余篇,出版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50多部;形成行业标准、规范、咨询通告、政策建议等成果200余项,并为政府和行业决策所采纳和应用,发挥了智库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际交流中飞院与国际民航组织(ICAO)、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等国际和地区民航组织,与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民航机构、航空院校,与波音、空客、通用电气、国际航空发动机公司等知名航空制造企业建立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中飞院依托自身优势学科和民航特色专业,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参与民航强国建设,着力配合“国产民机出口”战略,大力开展“对外教育培训”,先后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近300名飞行、机务、空管、空乘等民航专业人才。2020年,中飞院切实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依托外交部“澜湄合作”援外培训项目和民航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航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项目,为相关国家民航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全面提升航空互联互通水平贡献“中飞院”力量。同时,中飞院与各国高校、教学训练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选拔优秀学生、教学科研人员赴国外留访学、短期交流,目前累计达6000余人次。为加快实施国际化人才工程,中飞院“搭平台、拓渠道”,激励师生赴境外深造。2020年,中飞院积极申报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项目地方创新子项目”并获批,该项目为四川省唯一的民航类项目。“十三五”期间,中飞院多次举办或承办民航国际性会议,受到了业界充分肯定。先后举办2016飞机复杂状态预防及处置训练(UPRT)国际研讨会,承办2018全球无人机大会(RPAS 3 & DRONE ENABLE 2)。作为亚洲第一个入选国际民航组织 ‘未来航空人才计划’的全日制大学,中飞院学子受邀参加第一届国际民航组织下一代航空专业人才全球峰会(NGAP2017)并斩获能力建设与航空安保(Air Capacity and Security)领域竞赛第一名,第二届国际民航组织下一代航空专业人才全球峰会(NGAP2018)并荣获模拟国际民航组织论坛活动冠军。60多年来,学院始终全面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红色基因”,秉承“远举高飞,博学笃行”校训,弘扬“忠诚团结,勤奋严谨,安全精飞,求实创新”校风,厚植“人民送我学飞行,我学飞行为人民”的宗旨意识,传承“帮思想、教技术、带作风”育人“九字经”教风,形成了具有中飞院特色的大学文化。学院依托于行业、支撑起民航,奉献于共和国的一片蓝天,被中央媒体誉为“一所大学支撑起一个行业”。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
0.2453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