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四川:2023年高职单招报名通告
2023-03-0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我省今年高职单招网上报名阶段工作已结束。学校确认阶段工作将于3月10日9:00至3月13日12:00进行。考生应在学校确认阶段登录所报考学校官网,按学校规定的办法填报并确定所报考学校的专业志愿,专业志愿的设置情况可在学校高职单招招生章程或学校高职单招网报系统查阅,也可咨询学校。未按规定进行确认的考生,视为自愿放弃高职单招。

已完成学校专业志愿确认的考生,应及时登录学校官网或咨询报考学校,认真了解考试时间、地点、考试方式及考试要求等,提前做好考试准备。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民办四川天一学院创建于1991年,1994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计[1994]44号文)批准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专科层次的高等学校,定名为“民办四川天一学院”,当年秋季开始招生,成为全国首批(7所)、西南地区第一所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序列的民办高校。 2000年1月,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学院获得独立举办成人教育资格,是全省开展继续教育最早的民办高校。同年,学院获得在校生“专升本”资格,并与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宜宾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始为品学兼优的专科学生提供进入本科学习的机会。 2004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全省首批(42所)实施学分制改革试点院校,是16所高职高专中唯一的一所民办高校。 2007年,经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批准,学院成为“高职专科与自考本科衔接试点院校”,并与四川大学合作,成教学生通过三年的大专+本科套读,成绩合格可获得四川大学自考本科文凭。 2008年12月,顺利通过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全省第一批按照教育部新的评估方案开展评估工作的高职高专院校。 2012年,学院招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办学规模首次突破万人。 2014年,学院成功入选四川省第三批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分制改革试点高校。 2015年,学院被四川省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委员会和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列为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的高职院校,首次实施单独招生,设立市场营销、工程造价、航空服务、会计电算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文秘等六个专业为单招专业。2016年学院单招位居同类院校前列。 2015年9月,学院被四川省教育厅列为首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致力于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和制度。 2016年,学院正式启动升格本科院校工作。 2018年,学院被纳入四川省“十三五”本科院校设置规划。2019年,学院入选教育部第二批“1+X"证书试点院校。2020年,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入选全省高校重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学院(培育项目)。2021年,学院“233+X”人才培养模式被认定为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在发展历程中,学院牢牢把握国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大好机遇,审时度势,乘势而上,以“天阔地远、一路超凡”的精神气概,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胆识和魄力,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思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突出特色,铸就品牌,推进学院事业不断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院发展成为了一所以管理、财经、建筑、商务、软件、艺术、护理等普通专科教育为主,继续教育、国际教育为辅,多专业、多形式、多层次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民办高校。截止2020年7月,学院为社会培养输送了24届、6万余名普通专科合格毕业生,近三年,我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4%。历届毕业生以较强的职业适应性、过硬的专业技能深受用人单位青睐,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同时,学院的办学业绩与发展成就,得到了省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院先后荣获“中国十大优秀民办高校”、“中国十佳诚信民办高校”、“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影响中国西部的十大高校品牌”、“四川省十大教育品牌”、“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先进集体”、“高校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2019定点扶贫先进省直部门(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日益提升,为学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更加有利的环境条件。二、 校区建设与基础设施 2014年9月,民办四川天一学院一期工程在德阳绵竹市二环路东88号建成并投入使用。学院占地123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其中学生宿舍面积9.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5.7 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37万余册。学院实训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校园绿化覆盖率达60%以上,有各类花草树木千余种,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景色宜人,有“鲜花校园”之美誉。 学院建设有计算机实训中心、物流实训中心、中药实训中心、文创实训中心等12个校内实训基地,同时与行业、地方多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19个。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200余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教学用计算机2600余台。三、学院体制与机构设置 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系(部)两级管理。管理部门设有三大部,即教学事务部(含教务处、科研处),学生事务部(含学生处、招生处、就业处、安全保卫处),综合事务部(含党政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后勤处);教学部门有健康产业学院、 人文与艺术设计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思政(基础)部、国际教育中心等。 学院党委注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确保了学院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学院教代会、工会、团委、学生会等群团组织机构健全,在民主管理、社会服务和各项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办学规模与专业设置 截止2021年5月,学院有全日制普通专科在校学生达10000余人。紧密围绕四川深入推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治蜀兴川和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发展战略,共开设有艺术设计、护理、医学美容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中药学、市场营销等43个专业,主要涵盖电子与信息、医药卫生、旅游、财经商贸等9个专业大类。学院专科学制为全日制三年,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本专业相关课程学分,经审核后准予毕业。凡在三年中未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可延长学习期限,最长为两年;凡未达到毕业条件的学生,按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处理。推行“双证书”(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在校读书学习与毕业就业“无缝对接”。各专业教学始终坚持强化“素质、知识和能力”,培养以“能做、能说、能合作”为主要特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素质培养过程中,以“培育健康人格、展现高雅品味”为导向,为学生职业生涯塑造良好人格品质;在知识传授中,以“奠定能力基础,丰厚素质底蕴”为主线,让专业基础知识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能力培养中,既要让“三能”思想在课堂教学、素质拓展及校内外实训实习中加以融会贯通,又要使学生基本技能得到切实提升。近年来,学院为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创业能力打下了扎实基础。五、师资队伍与教学科研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学院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以“尚德、敬业、自律、奉献”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坚持强化教师形象检查,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大力引进副高以上职称、研究生学历的高级专业人才,师资队伍结构得以较大改善,整体素质逐步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学院建立了教学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制度,大力宣传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先进事迹,组织青年教师观摩教学名师的课程教学,激励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发展。 2008 年 12 月,学院通过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四川省第一批按照教育部新的评估方案开展评估工作的高职院校。 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工作。2015 年,学院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国际金融等 3 个专业获得四川省教育厅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建设立项;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技术等 3 个专业获得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立项;2017 年 1 月,学院有 3 个专业获得四川希望教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特色专业建设立项。2019年立项4个校级重点专业:护理、计算机应用、建筑工程技术、艺术设计;2020年立项3个校级重点专业:软件技术、工程造价、旅游管理。在课程建设方面,2007 年《商务数学及统计》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立项,2010 年《室内设计》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立项;2017年 1 月,《小微企业筹备及开业》课程获得四川省教育厅高校首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建设立项,同时,学院有 18 门课程获得四川希望教育集团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校级精品课程立项 39 项。2019年,《陈设设计》、《人力资源管理》2门课程被四川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6门;2020年,《电子商务模拟对抗》、《国际货运代理理论与实训》2门课程被四川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在技能竞赛方面,学院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技能大赛活动。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级技能比赛获奖212项。学院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2021年科研成果丰硕。其中科研项目立项37项(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1项、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项目1项、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2021年度科研课题1项、四川省教育厅2021年全省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1项,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2021 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1项、四川绵阳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与研究中心 2021 年度科研项目1项、德阳市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 年度项目1项、绵阳市社科联自筹经费项目1项,新药中试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四川中医药文化传承与研究中心项目1项,校级科研立项26项);公开发表论文8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主编、参编教材10部;科研成果获奖1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专利1项;科研项目结题29项(市厅级以上项目22项、校级项目7项)。 近三年来,学院科研课题立项60项,市厅级项目立项50项,获得国家专利19项,教师主编和参编教材41本,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39篇。六、办学特色与学院亮点 在发展历程中,学院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法律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注重党建工作;坚持内涵发展,注重质量兴校;坚持开放办学,开展国际合作;坚持教学督导,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升社会满意度;坚持人文教育,注重素质养成;坚持“三能”育人理念,培养能做、能说、能合作的实用性人才;坚持形象建设,铸造学院品牌。学院办学定位逐步清晰,办学行为日益规范,办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明德、精业、求实、创新”的校训,形成了自身办学特色和亮点: ——办学历史悠久,发展态势良好。四川天一学院是全国最早建立的民办普通高校,走过了27年艰苦办学历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披荆斩棘,一路前行,兴旺发展,办学成就显著,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日益提升,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齐备。自2014年落户德阳绵竹,校区一期工程建设日臻完善,教学楼、学生公寓、学院食堂、实训楼、图书馆、运动场等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学生公寓配有空调、电视、宽带、书桌、卫生间、热水供给系统等设施设备。校园环境优美,景观大道、花园花台、雕塑、五月花人工湖等交相辉映;校区二、三期工程整体竣工,欧式建筑、纯英伦风情打造,建有鲜花广场。——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颇丰。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学院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引进副高以上职称、研究生学历的高级专业人才,师资队伍结构得以较大改善,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学院加强科研立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建立健全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 ——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单招工作成效显著。学院十分重视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作为办学的品牌和灵魂。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院着力打造护理、商科类两大特色专业,从整体上提高专业办学水平。2015年学院首次实施单独招生,次年单招生源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院认真执行省招考委和省教育厅有关单招工作的规定,加强领导,周密部署,集中力量抓好宣传报名、资格审查、考试组织、新生录取等环节,并举办热烈隆重的单招晚会,试行单招新生提前入学教育和军训,确保了单招工作顺利圆满,取得了良好效果。 ——实训设备一流,实训楼气势恢宏。学院致力于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将实训大楼建设成为内外兼修、功能强大的校内实训中心,建成了一批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学院实训大楼一期建设项目于2016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近13000平方米,采用英伦风格、全钢架结构、整体三层楼房建造,内装功能、专业分区、设备安装科学合理且实用性强,模拟操作、软文化建设等独具特色,它既是集团打造的院校实训室经典之作,也是学院形象的耀眼之作,成为学院标志性建筑之一。同时,第二实训大楼、第三实训楼、第四实训楼已于201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学院先后与特驱集团、剑南春集团、德阳鼎达集团公司、绵竹仁爱医院、绵竹华兴车业等企业签订协议,在学生实习、教师实践、技术服务、员工培训、人才输送等方面开展合作;与绵竹市九龙镇政府、玫瑰温泉金融小镇签订校镇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文旅名城建设。学院各教学系部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为成员,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专业建设中的重点事项,以实现专业与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学院在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作用。 ——实施明厨亮灶工程,创建高校标准化食堂。为提升学院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改造建设透明厨房、隔断厨房、视频厨房,学院一食堂“明厨亮灶”工程成为省级样板工程。同时,学院一食堂标准化食堂创建工作经四川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评审验收,成为“高校标准化食堂”。食堂建设成果不仅提升了师生对学院后勤餐饮服务的满意度,而且提升了省市政府对学院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 ——党建工作扎实,富有成效。学院党的组织关系直属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基层党组织健全。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学院现有740余名师生党员,设有7个党总支,4个直属党支部,学院党建工作富有成效。2016年7月,学院党委被四川希望教育集团授予“先进党委”称号。学院于2020年获得由中共四川省教育工作委员会颁发的2019年度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称号。——校园文化育英才,技能大赛展风采。学院坚持把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在育人的全过程,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学院社团组织活跃,现有学生各类社团组织45个,经常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大赛、书画比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以及职业技能竞赛、各类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陶冶情操,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展现才华,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和全省大学生技能大赛活动,成绩斐然。通过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充分展示了学院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且通过技能大赛,构筑起了学院与用人企业之间人才交流的平台。七、发展规划与办学目标 学院秉承“明德、精业、求实、创新”校训, 落实“感恩、阳光、严谨、责任”的办学理念,坚持“品格筑基、能力铸本、创新塑魂、特色添翼”人才培养观,紧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需求,辐射四川和希望集团产业链,努力打造护理及康养、现代物流、智慧旅游、互联网+财务等优势学科专业,培养高素质一线高级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支撑区域经济及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四川一流服务型高校。八、学院标识 校标,外形是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暗寓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五道蓝色的曲线和四道白色弧形曲线相结合,所造成的视觉差将律动的水纹表现得更为生动;“天一”两个汉字巧妙的融在蓝白曲线之间。整个色调定格为深蓝,时尚现代而不失稳重,与图形的搭配相得益彰,以达到展示学院风采、传扬学院精神的效果。 校徽,为师生员工佩戴的、中间印有标准校标、边缘印有中、英文校名简称“四川天一学院”的圆形证章。 校旗,为长方形旗帜,中间印有校徽,其颜色为蓝底白字。
  • 学校简介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得院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高职院校资源建设优势学校□教师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历史沿革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创建于1959年,原名“第一机械工业部德阳重型机器制造学校”,是国家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一起布点建设的学校。1960~1962年,为配合第二重型机器制造厂等国有大型企业建设需要,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西南重型机电学院”,培养大学本科学生。1962年,第一机械工业部撤销西南重型机电学院,恢复中专建制,学校改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德阳机器制造学校”。1965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将学校移交给第二重型机器厂,与厂办的半工半读技工学校合并,学校定名为“第二重型机器厂半工半读中级技术学校”。1973年,学校更名为“德阳机器制造学校”,隶属四川省机械工业厅。1977年,学校更名为“四川省德阳机器制造学校”。1982年,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1999年,学校增挂“四川省工程技术学校”校牌。1999年,四川省机械职工大学迁入四川省工程技术学校。200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省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四川省工程技术学校合并建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原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川省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四川省工程技术学校、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同时撤销。2006年,德阳教育学院整体并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由此,原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德阳市人民政府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省市共建”。2006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2019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全国56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之一。●学校简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学校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四川省德阳市,建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的旌湖之畔。千亩校园枕水而建,因势造园,既有芳草萋萋、枝疏叶浓的园林之妙,又有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处传来的琅琅书声……处处透出和谐的人文氛围和清新的现代气息。目前,学校占地1257亩,在校学生13000余人,教职员工近1400人,其中正高75名、副高252名,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四川省教学名师”等6名、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各1个。聘有数十名国内外著名教授、专家为客座教授,建立有500余人的“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仪器设备总值2.07亿元,固定资产8.5亿元,馆藏图书109余万册。开设有34个专业,形成了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1960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在视察德阳工区时提出“先建校后建厂,先培养人才后生产产品,实行厂校一体”。60余年来,学校始终牢记党的嘱托,扎根西部大地,与重装企业唇齿相依、风雨同舟,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底蕴和鲜明的重装特色。一代又一代师生不忘初心、报效祖国,从火电、水电、核电、风电成套设备,到以C919、四代军机为代表的航空部段件的制造,续写着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传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成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发展前景最好的高职学院之一。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四川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体制机制模式创新,确立了“体制创新,开放办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开创了“省市共建,社会共享”的全新办学局面,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职教惠民,服务社会”的辉煌办学成就,构建了“省市共建、资源整合、多方投入、社会共享”的办学格局。学校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教融合,构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北京航材院、29基地、中国二重等合作,共建了“航空材料检测与模锻工艺、高温合金切削、工业机器人、冲压发动机先进制造”4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和德阳(西门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四川省农机创新中心、国家科技汇智平台德阳军民融合中心等平台,经省发改委、经信厅、教育厅联合批准,牵头成立“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产教联盟”。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协同实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在机械设计与制造、金属材料、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积累了领先于同类院校的科研与技术服务实力,已逐渐成为区域内试验试制、工艺研究、新产品开发、成果转移转化、新技术应用与推广的重要支点,为航空航天、燃气轮机、海洋工程、智能装备等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学校“创新装备制造业现代工匠培养模式”成为我省首批全创经验成果之一,被教育部以简报的形式上报党中央、国务院。2017年9月,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成就,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举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2019年9月,该案例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的典型,反映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学校秉承“科学、民主、求实、创新”的校训和“立德树人、精益求精”的校风,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方针,以创新的育人精神为每一位学生求知治学、强化技能、全面发展铺设成长成才之路。模式创新,率先建成“厂中校、校中厂”,探索出制造业“1221”和产学研一体化“1331”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以行业顶尖专家、大国工匠为引领,以工程实验室、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传授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和绝技绝活,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能手、技能大师,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60余年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1万余名各类人才,涌现出了原全国政协常委、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国家“改革先锋”获得者刘永好和“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何波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回望历史,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始终以“孕育国家建设之人才,开创高职改革之先河,发扬敢为人先之精神,促进社会经济之发展”为使命。站在新的起点,学校将继续发扬“开放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围绕“育人为本,提高质量”的根本目标,坚定不移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道路,争做“发展的示范、管理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努力建成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绘就中国现代高职传承与创新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恢宏蓝图!
  •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乐山市市中区
    学校简介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乐山大佛和峨眉山之间,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乐山市的苏稽新区青衣江畔,学院于2002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由乐山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含医药卫生、财经旅游、机械电子、新能源学科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公立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具有70年办学历史。学院是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是四川省文明校园学校和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国家西部旅游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首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是全国办学模式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四川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单位,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四川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四川省计算机学会高职高专分会理事长单位。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文明校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院占地面积800余亩,学院现有教职工586人,其中博士24人(含在读),硕士272人,培养博士后4人次。具有正高级职称43人,副高级职称137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90%以上,在校全日制学生近1.3万人。学院设有护理系(医学系)、药学系、财经管理系、新能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旅游系(艺术设计系)、基础公共课程部(体育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文科、理科和工科所属专业53个。其中护理、硅材料制备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学院拥有一所直属附属医院和乐山市中医院、乐山市老年病专科医院、乐山市妇幼保健院三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学院现建有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省级优质职教师培基地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省级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拥有国家级首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创新人才等省级专家13人。学院拥有配有先进仪器设备的实习、实训室和培训基地,建有目前国内ICT行业最先进技术设备的“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国内首家“多晶硅仿真工厂”和“乐山太阳能研究院”“乐山药物研究中心”“3D打印工程技术中心”科研基地。建有“现代网络通讯实训中心”“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中心”“多晶硅铸锭生产实训中心”和“智能交通实训中心”。学院坚持“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以应用型科研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研成效突出。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科技论文奖及社科成果奖共73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 17项,二等奖23项 ,三等奖 30项。学院坚持“整合资源、多元合作、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走内涵发展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与中科院成都分院、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山 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华为集团等省内外170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院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先后同美国、芬兰、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泰国、老挝、尼泊尔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39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引进美国、加拿大、日本、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常年开展师生的交流互访和进修学习。在四川省高等职业院校中,学院首先招收学历制留学生,自2011年起,先后招收来自泰国、老挝、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越南,土耳其,孟加拉,尼泊尔、马来西亚、安哥拉籍国际学生500余名,目前在读国际学生180名。2014年学院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在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迈出了全新的一步。 学院招生人数和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一批护理专业、机电专业毕业生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工作。学院毕业生称职率达90%以上,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自学院建院以来,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卫生、旅游、财经、营销、机械、电子、新能源等方面的中高级业务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5万余人,为企事业单位、农村培训乡村医生、农民工、会计、高级营销员、机电类技术工人等达4万多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立足新的起点,学院将不断砥砺奋进,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塑造“扎根乐山、立足‘双城’、辐射国际”的发展新格局,培育“四川特色、国内一流、国际水平”的发展新优势,开启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质量一流”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新征程。
  • 学校简介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遂宁市人民政府共建,四川省教育厅直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四川第二大交通枢纽、成渝心脏地带且系成渝升腾之星、全球绿色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观音故里—遂宁市。学校占地1049亩,建筑面积35.1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13.7万册、电子期刊16万册、12个专业数据库平台,建有校内实践场所254个,稳定校外实训基地319个。现有专任教师69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72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43人,教育部、省政府特聘专家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人,省部级教学名师6人。 建有17个二级学院,成立了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2个职教集团和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开设有涵盖有文、理、工、管、经、师、农、艺等学科的全日制普通大专专业50多个,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5000余人,每年面向社会开展非学历培训1万人次以上。在砥砺百年的办学历程中,秉持“明志、厚德、尚学、笃行”的校训和“开放、融合、服务、创新”的办学理念,构建了 “党建统率、《章程》引领、制度保障、内控把关、诊改完善、服务提升”治校体系,践行“把学校办进园区、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设在生产服务第一线”现代职教思想,建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平台,形成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人才培养格局。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学校学生曾多次获得全国全省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汽车、机械、物流、文秘、艺术体育、创业大赛和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的一二三等奖;学校先后获得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优秀学校、全国德育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40余项殊荣,入选教育部首批“经世国际学院”,是四川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四川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院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立德树人,服务社会”不悔初心,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使命,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机遇,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为主线,以创“双高”、升本科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定位,以建设四川特色、全国一流、世界水平的职业技术大学为目标,奋力打造“职教师资摇篮、产业人才高地”。
  • 学校简介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创办于2001年,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为面向全国招生的大学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定名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16年被四川省教育厅列为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并当选为“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首届理事单位。学校地处李白诞生地、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现有绵阳、梓潼两个校区。学校秉承“给自己一个目标,让生命为她燃烧”的办学精神,坚持“启迪学生智慧,培养时代需求人才”的办学理念,明确了综合性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思想,遵循“立本、务实、创新”的校训,坚持实施校园学分制,推行“大课堂、大舞台、艺术与科技结合、课堂与工作室结合、实践与产业项目结合”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开放式教学空间,培养社会需要的“品德优、基础宽、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学校现开设本科专业42个、专科专业29个,涵盖艺术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工学、历史学、法学等8个学科,拥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数字传媒学院、美术设计学院、中国书法篆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化旅游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院、心理与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共12个二级学院,以及国际学院。建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王蒙文学艺术馆、文昌文化研究院、巴蜀石窟乐舞艺术研究院、羌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科技艺术研究院、文化艺能与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9116人。学校通过校政、校企、校校合作形式,搭建多层次、多角度、有重点的就创业平台,并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就创业环境,毕业生就业率达92.41%。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高职称、高素养的教育专家和教师队伍,设有20多个名师工作室。通过 “引进与培养并举”,形成和聚集了一批在国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教学团队;从行业、企业、社会中引进双师型人才,建成了一支整体水平高、充满活力、具有现代气息,适应当今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近三年,学校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共计44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33项、市厅级项目42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2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1篇,专利30项。为支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学校已与海外40多所高校建立了多渠道合作项目,开展了国际冬(夏)令营和学生海外实习活动。分别从英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奥地利、韩国等国家引进国际人才,在校长期从事教学的外籍教师二十余人,短期交流的海外专家、学者百余人。学校长期坚持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及重要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先后获奖2000余项;先后获得“中国十大艺术院校”、“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院”、四川省旅游“特别贡献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
0.3767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