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报名考试的通知
2024-10-3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是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21〕3号)和北京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京招考委〔2023〕2号)等文件要求,为确保我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报名考试工作安全有序进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

凡符合我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资格条件、拟报考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的统考考生和单考考生须在高考报名过程中,同时进行文化课考试报名和艺术类专业考试报名。报名工作程序及考试收费标准等具体要求,按照《北京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北京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京考高招〔2024〕17号)文件执行。戏曲类专业考生在完成我市高考报名后,需按照相关专业组考院校通知要求完成戏曲类省际联考报名、缴费等工作。艺术类专业校考一般从2025年1月初开始,报名考试要求由相关招生院校研究制定,考生需密切关注。

我市艺术类专业统考报名与高考报名同期进行,报名时间为2024年10月25日至11月11日,包括网上提交报名申请、网上填报个人信息并缴费和报名资格现场确认三个阶段。选报艺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须在高考报名第二阶段时勾选“参加艺术类统一考试”,并选择相应科类(方向)。

二、考试

报考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须参加文化课考试和艺术类专业考试。参加文化课考试的具体要求按北京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高职单考单招工作有关规定执行。艺术类专业考试包括全市统考、戏曲类专业省际联考和高校校考,戏曲类省际联考报名、考试由相关高校组织实施。

(一)全市统考

1.2025年,我市统一组织进行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播音与主持类、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等6个艺术类专业全市统考。报考艺术类院校、专业的考生需按要求参加相应考试。

2.全市统考由北京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美术与设计类由各区考试中心具体承办,音乐类由中央民族大学承办,舞蹈类由北京舞蹈学院承办,播音与主持类由中国传媒大学承办,表(导)演类由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服装学院承办,书法类由首都师范大学承办。

3.考生可在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播音与主持类、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全市统考和戏曲类省际联考等7个科类中选择一类填报,各科类之间原则上不得兼报。同一科类内的不同专业方向可以兼报,音乐类考生可以兼报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表(导)演类考生可以兼报戏剧影视表演、服装表演、戏剧影视导演。对具有其他专业特长及潜质、确需兼报不同科类的考生,须按程序进行申请,通过相关审核后方可兼报。

4.经过高考报名资格确认之后的艺术类统考考生应于2024年11月25日开始在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www.bjeea.cn)自行打印《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准考证(XXX类)》。考生须仔细查看准考证上的信息内容,按时参加考试。全市统考从2024年11月30日起开始进行,各科类具体考试时间及要求以考生准考证为准。

(二)高校校考

1.少数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艺术院校,对考生艺术天赋、专业技能或基本功有较高要求的高水平艺术类专业,经批准可在省级统考基础上组织校考,相关高校及专业名单已向社会公布。高校艺术类专业校考工作均在学校所在地组织,不再跨省设置校考考点,京外高校不得在京组织校考。

2.组织校考的在京高校要积极采取线上考试或使用省级统考成绩进行初选等方式,严格控制现场校考人数,原则上不超过相关专业招生计划的6—8倍。严格控制校考合格证发放数量,原则上不得超过校考专业招生计划数的4倍。各招生高校应按教育部有关工作要求,将本校校考合格名单上传“全国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信息交互系统”。

3.组织校考的在京高校要健全完善考评人员遴选机制,加强考试组织管理,严格落实考生资格审核主体责任、考评人员管理和考试过程管理,建立完善考评人员回避制度、“黑名单”制度,细化完善安全保密、命题制卷、考试组织、阅卷评分、监督管理等工作流程,确保考试过程公平公正、平稳顺利。

4.考生要按照相关高校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参加高校校考报名、考试等工作。

三、成绩发布与复核

2025年1月7日开始,考生可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www.bjeea.cn)查询本人的艺术类统考成绩。我市艺术类统考本科、高职(专科)、高职单考单招等各类型合格分数线和全市考生分数分布也将适时公布。戏曲类成绩发布安排和艺术类各类考试成绩复核办法另行通知。

四、有关要求

高校招生专业范围包含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门类下设各专业,以及《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和专科专业“艺术设计类”“表演艺术类”下设各专业和“民族文化艺术类”“广播影视类”等部分专业,统称为艺术类专业。根据有关文件要求,按照招生时是否使用专业能力考试成绩,相关艺术类专业可分为两类。

1.教育部《普通高校艺术类考试招生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史论、艺术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技术8个专业和《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考试招生本科和专科专业目录》中数字广播电视技术、影视编导等16个专业,不再进行艺术类专业能力考试,直接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考生。

2.7个艺术类考试科类下设的艺术类专业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专业能力”的考试评价方式。招生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实际,对考生专业能力提出艺术科类相对应的专业要求,并使用我市统考成绩、省际联考成绩或高校校考成绩作为专业成绩进行录取。专业目录中标记“★”的科类为戏曲类,可通过省际联考方式实施,标记“△”的艺术类专业,相关招生高校可对应该专业所在的本市统考科类,也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跨科类科学确定该专业与本市统考科类的对应关系。

对于专业目录中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相关普通本科招生高校可根据实际需要,不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直接按高考文化课成绩择优录取。

相关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和专科艺术类专业招生高校,须使用我市艺术类统考或戏曲类省际联考成绩录取,不再组织艺术类专业能力考试。

3.健美操等体育类项目纳入体育类专业考试招生,招生高校不再通过艺术类专业考试方式进行招生。

4.艺术类招生高校应在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办法中明确告知考生须参加的北京市艺术类统考科类,原则上高校同一艺术类专业应对应一个全市统考科类。考生应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以及艺术专业特长和潜力,认真阅读《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考试招生本科专业目录》《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考试招生本科和专科专业目录》(详见附件),及时关注相关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办法,特别是相关专业与我市艺术类专业统考科类的对应关系等要求,准确选报全市统考考试科类,避免报错考错。

附件1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考试招生本科专业目录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21〕3号)要求,进一步改进艺术类专业考试方式,大力推进艺术类专业分类考试,现公布《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考试招生本科专业目录》。

一、不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
(不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直接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130101 艺术史论
130102 艺术管理
1301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30302 戏剧学
130303 电影学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130312 影视技术
二、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
(一)音乐类
130201 音乐表演
130202 音乐学
130203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130209 流行音乐
130210 音乐治疗
130212 音乐教育
130308 录音艺术
(二)舞蹈类
130204 舞蹈表演
130205 舞蹈学
130206 舞蹈编导
130207 舞蹈教育
130208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
130211 流行舞蹈
130213 冰雪舞蹈表演
(三)表(导)演类
130301 表演(戏剧影视表演)
表演(服装表演)
130306 戏剧影视导演
130313 戏剧教育
130314 曲艺  △
130315 音乐剧  △
(四)播音与主持类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五)美术与设计类
130401 美术学
130402 绘画
130403 雕塑
130404 摄影
130406 中国画
130407 实验艺术
130408 跨媒体艺术
130409 文物保护与修复
130410 漫画
130411 纤维艺术
130412 科技艺术  △
130413 美术教育
130501 艺术设计学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3 环境设计
130504 产品设计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130506 公共艺术
130507 工艺美术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
130509 艺术与科技  △
130510 陶瓷艺术设计
130511 新媒体艺术  △
130512 包装设计
130513 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
130307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130310 动画
130311 影视摄影与制作
(六)书法类
130405 书法学
(七)戏曲类★
130201 音乐表演(戏曲音乐)
130203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戏曲音乐)
130301 表演(戏曲表演)
130306 戏剧影视导演(戏曲导演)
注:1.标记“★”的艺术科类可通过省际联考方式实施。
     2.标记“△”的艺术类专业,相关招生高校可对应该专业所在的本市统考科类,也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跨科类科学确定该专业与其他本市统考科类的对应关系。

附件2

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考试招生

本科和专科专业目录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21〕3号)要求,进一步改进艺术类专业考试方式,大力推进艺术类专业分类考试,现公布《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考试招生本科和专科专业目录》。

一、不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
(不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直接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360203 数字广播电视技术 高职本科
360204 影视编导 高职本科
360205 全媒体新闻采编与制作 高职本科
550305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高职(专科)
560202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 高职(专科)
560203 数字广播电视技术 高职(专科)
560204 影视编导 高职(专科)
560205 新闻采编与制作 高职(专科)
560207 影视制片管理 高职(专科)
560208 影视多媒体技术 高职(专科)
560209 影视照明技术与艺术 高职(专科)
560210 音像技术 高职(专科)
560213 融媒体技术与运营 高职(专科)
560214 网络直播与运营 高职(专科)
560215 传播与策划 高职(专科)
560216 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 高职(专科)
二、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
(一)音乐类
350201 音乐表演 高职本科
550201 音乐表演 高职(专科)
550210 现代流行音乐 高职(专科)
550212 音乐制作 高职(专科)
550213 钢琴伴奏 高职(专科)
550214 钢琴调律 高职(专科)
550216 音乐传播 高职(专科)
560211 录音技术与艺术 高职(专科)
(二)舞蹈类
350202 舞蹈表演与编导 高职本科
550202 舞蹈表演 高职(专科)
550209 国际标准舞 高职(专科)
550215 舞蹈编导 高职(专科)
(三)表(导)演类
350205 戏剧影视表演 高职本科
550204 表演艺术 高职(专科)
550205 戏剧影视表演 高职(专科)
550217 时尚表演与传播 高职(专科)
550220 现代魔术设计与表演 高职(专科)
(四)播音与主持类
360201 播音与主持 高职本科
560201 播音与主持 高职(专科)
(五)美术与设计类
350101 工艺美术 高职本科
350102 视觉传达设计 高职本科
350103 数字媒体艺术 高职本科
350104 产品设计 高职本科
3501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高职本科
350106 环境艺术设计 高职本科
350107 美术 高职本科
350108 公共艺术设计 高职本科
350109 游戏创意设计 高职本科
350110 展示艺术设计 高职本科
350111 数字影像设计 高职本科
350112 时尚品设计 高职本科
350204 舞台艺术设计 高职本科
360202 影视摄影与制作 高职本科
360206 数字动画 高职本科
550101 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02 视觉传达设计 高职(专科)
550103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04 产品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高职(专科)
550106 环境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08 公共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09 游戏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10 展示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11 美容美体艺术 高职(专科)
550112 工艺美术品设计 高职(专科)
550113 广告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14 室内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15 家具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16 动漫设计 高职(专科)
550117 人物形象设计 高职(专科)
550118 摄影与摄像艺术 高职(专科)
550119 雕刻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20 皮具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21 包装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22 陶瓷设计与工艺 高职(专科)
550123 首饰设计与工艺 高职(专科)
550124 玉器设计与工艺 高职(专科)
550125 刺绣设计与工艺 高职(专科)
550126 雕塑设计 高职(专科)
550127 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 高职(专科)
550218 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 高职(专科)
550302 民族美术 高职(专科)
550303 民族服装与饰品 高职(专科)
550304 民族传统技艺 高职(专科)
560206 影视动画 高职(专科)
560212 摄影摄像技术 高职(专科)
(六)戏曲类或表(导)演类
550207 曲艺表演  ★△ 高职(专科)
350203 戏曲表演  ★△ 高职本科
550203 戏曲表演  ★△ 高职(专科)
(七)音乐类或舞蹈类
550206 歌舞表演  △ 高职(专科)
550301 民族表演艺术  △ 高职(专科)
(八)音乐类或戏曲类
550211 戏曲音乐  △★ 高职(专科)
550219 作曲技术  △★ 高职(专科)
(九)表(导)演类或音乐类
550208 音乐剧表演  △ 高职(专科)
(十)美术与设计类或书法类
550107 书画艺术  △ 高职(专科)
注:1.标记“★”的艺术类专业可通过省际联考等方式实施。
       2.标记“△”的艺术类专业,相关招生高校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在两个考试科类中选择一类进行对应。


热门院校

  •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市西城区
    学校简介中央音乐学院1949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名成立,是由1938年成立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1940年建立的重庆国立音乐院、1948年成立的华北大学三部音乐系、1918年成立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1960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2000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是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现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声乐歌剧系、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音乐教育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人文学部、附属中等音乐学校、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等教学院系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音乐学研究所等机构。截至2021年12月,中央音乐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667人,其中本科生1586人,硕士生753人,博士生178人,附中(含附小)1150人。作为全国音乐教育中心,音乐创作、表演和研究中心,以及社会音乐推广中心,中央音乐学院是一所代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水平,专业设置齐全,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音乐学府。  中央音乐学院是国内外音乐人才向往的地方,七十余年来,学校已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和教学管理队伍,在教学、创作、表演和科研中涌现出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有才华的年轻音乐家来校学习,培养了数万名优秀音乐人才及数百名外国留学生,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曲家、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表演艺术家、文化艺术机构的领导人和业务骨干。  中央音乐学院在继承中华民族音乐传统和经验的同时,不断吸纳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各种艺术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音乐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音乐学院发展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市朝阳区
    学校简介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是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其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北京市团校。1986年7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院名,对学院发展寄予厚望。在六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等多次来学校视察调研、现场办公、指导工作。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金鉴、汪家镠、李志坚同志先后担任学院院务指导委员会一、二、三届主任。学院始终坚持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方向,为首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素养好、有一技之长、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新时期新阶段,学院进一步服务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团青工作发展需要,强化政治、青年和人文特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全国一流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全国一流团青教育培训与研究基地,建设成为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青年人大学。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3000人,成人教育学生800余人,共设六个二级学院、一个中心、一个继续教育学院和多个研究所,即青年工作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信息传媒艺术学院、现代管理学院(北京青年中科创新创业学院)、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分中心)、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北京职业教育与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学院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格局。目前,学院坚持立足需求、集约创新、优化布局、激发活力、提升质量、协同发展的思路,调整办学资源布局,正在全面推进综合改革, 进一步提升学院办学效益和整体实力。学院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现有1 个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3 个市级高职示范性专业和2 个市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市级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3个市级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实训基地,是北京高职院校唯一的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招生院校,获得多项市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和教育教学成果奖。学生参加全国及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屡次获奖,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四年获得一等奖,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学院各专业紧贴首都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十年就业率平均达98%以上。学院承担北京市团校职能,与团市委联合创办了“首都大学生新世纪英才学校”“北京志愿者学校”“北京共青团创业青年夜校(青檬夜校)”,与《求是》杂志社共同成立青少年“三热爱”教育基地;是北京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首批向全社会推荐的“燧石工程”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是北京市社工委委托的全市首家“北京市社会工作者培训基地”。北京市团校始终着眼党的青年工作大局,不断创新办学方式,突出政治培训,努力为新时代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和共青团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学院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志愿服务、中华传统文化、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学前教育、智慧养老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2013年学院获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基地。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共计120多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公开出版专著100部、编著教材近300部,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学院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学术机构开展交流活动。近五年来,共派出教师300多人次、学生300多名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接待国际50多所高校和学术机构240余人次来校交流访问。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参与“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北京2014APEC 会议”“北京园博会”“2015年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中国网球公开赛”等重大活动,参加“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首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北京大学生音乐节”“北京大学生戏剧节”“北京大学生舞蹈节”等大型比赛,举办体育、科技、职业、社团等多种主题文化节,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赴延安、井冈山、西柏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赴浙江、云南、河南、吉林等地开展主题调研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参与天安门地区、国家大剧院、北京国际马拉松大赛、国际马联星级赛的志愿服务工作,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院办学设施完善。建立了覆盖各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共有各类校内实训室70多个。所有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图书馆馆藏丰富、门类齐全,实现信息化管理,馆藏纸本图书55万余册,电子图书122万余册,电子期刊60万余册,学位论文570万余篇,中文纸质期刊近300种,电子数据库资源近20个,音视频资源32万余小时,能够满足全院师生教学科研的多方面需要。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以服务国家社会为己任,以促进教育发展为追求,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文化传承为使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已经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和办学优势的北京市属高等职业院校。
  •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西城区
    学校简介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唯一的建筑类高校,是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和北京市确定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源于1907年京师初等工业学堂,办学115年来,始终以服务首都城乡建设发展为使命,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提供了智力和科技支撑。学校历经高工建专、中专和大学三个发展阶段,197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3年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4年获批设立“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年获批建设“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2017年获批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获批设立“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构建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从全日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人才培养体系。源于1907更名北京建筑大学2013首批学士学位授予1982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2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学校有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拥有近千余亩美丽校园。西城校区占地167亩,大兴校区占地752亩,校舍建筑总面积49.02万平方米。两校区校园环境优美,建筑特色鲜明,学生不出校门就能领略到不同的建筑特色与魅力。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19万册、在线阅览的电子图书190万册,大型开放的电子文献数据库63个,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是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较为齐全的高校。学校现有1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单位,各类在校生11074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8119人,硕士研究生2839人,博士研究生116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拥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2个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现有4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2014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在近3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0项。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连续六年荣获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评比一等奖,2个本科生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研究生党支部入选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2020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北京高校十佳示范班集体、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等荣誉称号。近五年来,学生在全国和首都高校“挑战杯”、“创青春”等科技文化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4项、省部级以上奖励769项。学校现有教职工1180人,其中专任教师759人,高级职称教师437人,教授145人,博士生导师62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北京学者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人,青年北京学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教委学术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管理创新团队、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团队等各类国家级及北京市级团队26个。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学术和行业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科研活动。现有北京节能减排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8个科技创新能力强、国内外学术影响力高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数量位居全国建筑类高校和北京市属高校前列,建有全球技术水平领先的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系统。学校始终强化面向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需求,形成了建筑遗产保护、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海绵城市建设、精密测绘与精细重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智能建造与智慧城市等为代表的若干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领域、科研方向和创新团队。近年来,我校教师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6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16项;近五年新增各类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00余项,科技服务经费连年超过2亿元。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工作首批试点的2所高校之一。学校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需求,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成效。目前学校已初步构建“一带一路”城市国际化创新中心和7个专题国际创新合作平台,与43个国家和地区的101所院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务实推进了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研究。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已有来自27个国家的72所院校加入,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类大学国际联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招收国际学生等方式,培养中外学生近千人。举办的暑期学校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国际教育品牌项目。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筑学、土木工程 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759名专任教师 1名国家杰青 2名全国优秀教师 145名教授 1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1项国家、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769项省部级以上学生活动奖励 70,000+毕业生 95%以上就业率 全国高校就业50强40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26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 1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 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率先建成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实训基地,创新提出“主讲主问制”理论学习模式,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党建案例”,入选北京党建蓝皮书。4个基层党建案例入选《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经验案例》,获评1个“全国党建标杆院系”、4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近五年,获评北京高校德育先进集体1个,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1人、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3个、优秀共产党员5人、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获评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创新成果奖3次;获批北京高校党建重点难点项目支持计划1项,“两委一室”委托课题1项,北京市党建研究会课题2项,北京高校党建研究课题9项(重大课题3项、重点课题5项、一般课题1项),实现承担北京高校党建研究重点课题连续8年不断线,课题成果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级。 百余年来,学校遵循“立德树人、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秉承“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校训和“爱国奉献、坚毅笃行、诚信朴实、敢为人先”的北建大精神,为国家培养了7万多名优秀毕业生,他们参与了北京70多年来重大城市建设工程,成为国家和首都城市建设系统的骨干力量。校友中涌现出了被称为“当代鲁班”的李瑞环,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核工业基地建设的奠基人赵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在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桂生、沈小克、张宇、罗玲、胡越、包琦玮、高士国、杨伯钢,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毕业生全员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4年进入“全国高校就业50强”行列。 展望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市委书记蔡奇同志来校调研讲话精神,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水平特色大学类型定位,聚焦有特色,培养“三师”,服务“三规”落地;突出高质量,走“提档、加速、冲A、晋级” 的内涵发展道路;拓展新格局,自觉融入首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局,探索“一校多园”新模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 清华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文科、医学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开展“双一流”建设,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1个学院、59个系,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北京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现任校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
0.170177s